從「油脂、色澤、口感」辨別養殖、野生鮭魚
近來北歐養殖鮭魚可能殘留致癌物的事件備受關切,究竟養殖鮭魚和野生的海洋鮭魚要如何分辨?其實可由其油脂、色澤及口感辨之。

首先可以油脂的多少來看,養殖的油脂比較多,野生的則較少;再者可由鮭魚的色澤判斷,養殖的顏色偏橘,野生鮭則呈磚紅色;至於口感上,養殖鮭魚的口感較細,常用來做生魚片,而野生鮭魚的口感則較有咬勁。

國人每人每年攝取300公克鮭魚 罹癌低

美國科學期刊指出北歐養殖鮭魚致癌物是野生鮭魚的10倍不宜經常食用的疑慮,衛生署表示國人平均每人每年鮭魚攝取量300公克,罹癌機率低。但由於鮭魚富含不飽和脂肪酸,是營養素的來源,因此營養師建議每個星期最多吃2~3次,一次以60公克為原則,只要不要天天吃,鮭魚中的毒素就可以隨著身體代謝出去。

根據衛生署統計,國人每年平均才吃下300公克鮭魚,和可能致癌的數據每月食用800公克相比,民眾不需太過擔心。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陳陸宏處長表示,國人「每人每年」平均才吃300公克,僅約半斤,且這份報告裡面提及「每人每月」不要食用鮭魚超過800公克,可知國人的攝食量和歐洲國家民眾相比仍有差距,因此整體而言,國人的風險較低。

衛生署也建議,去掉魚皮或是切除多餘的脂肪都可以避免吃進過多毒素,此外若選擇鰻魚秋刀魚牡蠣,都可以補充相同的營養成分。

可改買北海道鮭魚取代北歐鮭魚
自傳出北歐進口的養殖鮭魚可能含有致癌物後,國內消費者的反應呈現兩樣情。由於國內賣場中多是進口養殖鮭魚,雖然沒有標明來源地,買氣仍明顯受影響。

近來在大賣場中,陳列在架上的鮭魚泛人問津。量販業者說,以往30公斤的銷售量,目前僅剩5~6公斤,因為在明確的報告公佈前,業者們並未打算將養殖鮭魚下架。
業者指出,野生鮭魚只有洄流期才有,數量相當少,不可能取代養殖鮭,民眾如果真的擔心,不妨可改買醃製過、來自日本北海道的野生鮭魚。但是不少主婦仍對目前的鮭魚採取保守的態度,她們表示,若對養殖鮭魚有所疑慮,就改買其它魚種(如鱈魚)取代。
而海鮮餐廳裡,料理台上的鮭魚料理,有觟魚生魚片、燻鮭魚和加工後的鮭魚派,其中生魚片多是採用養殖鮭魚,而燻鮭魚則是加拿大進口的野生鮭魚,看到美味的食物,饕客們仍吃得津津有味。
餐廳業者強調不會就此停賣鮭魚,只要進口鮭魚附有檢驗證明,處理上避開危險的頭部和皮部,消費者其實不必對鮭魚全盤封殺。餐廳主廚表示,業者在處理時,務必將魚皮確實剔除,而不要利用魚皮做一些加工品,因為魚皮的部分才是最危險的。

http://www.fish.org.tw/chinese/magazine/magazine-71d.htm

參考資料http://www.healthhouse.com.tw/info/confuse/wasabi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iz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